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它的实质就是在于“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热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父母的告知,还在于孩子的种种体验,这种体验有父母的精心设计,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李玫谨老师说:“生命教育与生命体验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识的地基,若缺失这种教育,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地基的大厦!”教育的第一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辨别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帮助孩子发掘其特有的才能,让其才能显露出来并不断超越自己,让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与骄傲!由此,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才会创造。
生命教育课应该怎么上才能让这个严肃的话题不变成简单的说教?才能让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在于生命的脆弱,生命在于源源不断,个人生命时间虽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创造无限的奇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磨难之后才会使生命更有力量! 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与奇迹……
岢岚三中思政课教师徐文斌设计了这样一节生命教育课,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悟到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在学生心里种下这个一个信念:我们要珍爱生命,并且积极获得有意义的生命。
紧接着,通过大量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叩问生命。
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话题:



这是一节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思政课。我们相信,它对同学们的影响,将会伴随他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小课堂,大世界。一节成功的课背后,必须是老师以生为本的教学准则、对课题的深刻把握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技巧。《生命可以永恒吗》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一框内容,作为第一框,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命的特点及其自然规律,用“有时尽”“有接续”从自然生命、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和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探讨,从而为后面五个框题的内容做好铺垫。
初一学生开始出现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加注重思考与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这种思想意识为学生探索本单元的内容提供了学习动力。虽然他们比较关注自我,但此时他们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对生命的思考还比较粗浅和片面,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可以说学生在生命的学习中还存在障碍,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不是永恒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都很短暂。个人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才会珍视它;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上好思政课,教师需转变理念,帮助学生在“学、思、悟、行”上见成效。我们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与学识素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与可接受性。本课教学中,我特别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努力丰富与创新思政课教学样态,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目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创新度,增强学生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立德树人,需要我们持久的努力。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以实际行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简介
徐文斌,岢岚三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忻州市模范教师,忻州市教学能手,多次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曾获优质课一等奖,多年代毕业班,教学成绩优异。